5.4 水的加热和贮存


 式中: ——直接加热集热器总面积(m²);
          ——设计日用热水量(L/d),按不高于本规范表5.1.1-1热水用水定额中下限取值;
           m——用水单位数;
          ——热水温度(℃), =60℃;
          t1——冷水温度(℃),按本规范表5.1.4采用;
          ——集热器采光面上年平均日太阳辐照量(kJ/m²▪d);
          ——太阳能保证率,根据系统使用期内的太阳辐照量、系统经济性和用户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,取30%~80%;
          ——集热器年平均集热效率,按集热器产品实测数据确定,经验值为45%~50%;
          ——贮水箱和管路的热损失率,取15%~30%; 
 式中: ——间接加热集热器总面积(m²);
          ——集热器热损失系数[kJ/(m²·℃·h)];平板型可取14.4[kJ/(m²·℃·h)]~21.6[kJ/(m²·℃·h)];真空管型可取3.6[kJ/(m²·℃·h)]~7.2[kJ/(m²·℃·h)],具体数值根据集热器产品的实测结果确定;
         K——水加热器传热系数[kJ/(m²·℃·h)];
       Fjr——水加热器加热面积(m²)。
 式中: ——贮热水箱有效容积(L);
          ——集热器总面积(m²);
          ——集热器单位采光面积平均每日产热水量[L/(m²·d)],根据集热器产品的实测结果确定。无条件时,根据当地太阳辐照量、集热器集热性能、集热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按下列原则确定:直接供水系统 =40L/(m²·d)~100L/(m²·d);间接供水系统 =30L/(m²·d)~70L/(m²·d)。 
 式中: ——集热系统循环流量(L/s);
        ——单位采光面积集热器对应的工质流量[L/(s·m²)],按集热器产品实测数据确定。无条件时,可取0.015L/(s·m²)~0.020L/(s·m²)。

        2)开式直接加热太阳能集热系统循环泵的扬程应按下式计算: 

 式中: ——循环泵扬程(kPa);
          ——集热系统循环管道的沿程与局部阻力损失(kPa);
          ——循环流量流经集热器的阻力损失(kPa);
          ——集热器顶与贮热水箱最低水位之间的几何高差(kPa);
          ——附加压力(kPa),取20kPa~50kPa。 
 式中: ——循环流量经集热水加热器的阻力损失(MPa)。 
 式中: ——水源热泵设计小时供热量(kJ/h);
          ——热水用水定额(L/人·d或L/床·d),按不高于本规范表5.1.1-1和表5.1.1-2中用水定额中下限取值;
          m——用水计算单位数(人数或床位数);
          ——热水温度, =60(℃);
          t1——冷水温度,按本规范表5.1.4选用;
          ——热泵机组设计工作时间(h/d),取12h~20h;
          ——安全系数, =1.05~1.10。 
 式中: ——设计小时耗热量(kJ/h);
          ——设计小时供热量(kJ/h);
          ——贮热水箱(罐)总容量(L);
         T——设计小时耗热量持续时间(h);
          ——有效贮热容积系数,贮热水箱、卧式贮热水罐 =0.80~0.85,立式贮热水罐 =0.85~0.90;
          ——安全系数, =1.10~1.20。
 式中: ——水加热器的加热面积(m²);
          ——设计小时供热量(kJ/h);
         K——传热系数[kJ/(m²·℃·h)];
          ——由于水垢和热媒分布不均匀影响传热效率的系数,采用0.6~0.8;
        ——热媒与被加热水的计算温度差(℃),按本规范第5.4.7条的规定确定;
        ——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损失系数,取1.10~1.15。 
 式中: ——计算温度差(℃);
        ——热媒的初温和终温(℃);
          ——被加热水的初温和终温(℃)。 
 式中: ——计算温度差(℃);
          ——热媒与被加热水在水加热器一端的最大温度差(℃);
          ——热媒与被加热水在水加热器另一端的最小温度差(℃)。 
 式中:h——膨胀管高出生活饮用高位水箱水面的垂直高度(m);
         H——锅炉、水加热器底部至生活饮用高位水箱水面呢高度(m);
          ——冷水密度(kg/m³);
         ——热水密度(kg/m³)。
膨胀管出口离接入水箱水面的高度不应少于100mm。
 式中: ——膨胀水箱有效容积(L);
          ——系统内水的最大温差(℃);
          ——系统内的水容量(L)。 
 式中: ——膨胀罐的总容积(m³);
          ——加热前加热、贮热设备内水的密度(kg/m³),定时供应热水的系统宜按冷水温度确定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全日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宜按热水回水温度确定;
          ——热水密度(kg/m³);
          ——膨胀罐处管内水压力(MPa,绝对压力),为管内工作压力加0.1(MPa);
          ——膨胀罐处管内最大允许压力(MPa,绝对压力),其数值可取1.10
          ——系统内热水总容积(m³)。 
 式中:h——热水箱溢流水位超出补给水箱水面的高度(m);
          ——冷水箱补给水箱内水的平均密度(kg/m³);
          ——热水箱内热水平均密度(kg/m³);
          H——热水箱箱底距冷水补给水箱水面的高度(m)。

目录导航